民生学院诗人杨泽西的“第三面”
作者:杜江
来源:原创
时间:2016-06-01
责任编辑:王晓枫
? ? ? 编者按:他把这些文字一个一个,用脑袋劈了劈,然后把她们一圈一圈围在自己周围,他坐在中间,开始用灵念点燃自己。七年来,杨泽西无数次地“点燃”过自己,终于在2016年5月,他把自己身体燃过的那些“灰烬”凝结成了一本诗集。这令他离自己的“痴人梦”更近了一步,有时候,回想起这一路的艰辛,连他自己也会被自己感动。 1.初遇疯狂 ? ? 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的画面得切转到七年前,那时候,杨泽西以他初中班级第一的好成绩考入漯河市临颍一高。高一时,他心劲儿高,发誓要考年级第一,可是那次考试排名,他偏偏是年级第八。对于觉得自己特别努力、潜力都发挥完了的他来说,那次考试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 ? 他说自己没有去直面那次挫折,年轻的杨泽西选择了逃避,背起铺盖,离开学校到郑州去打工,当保安。这一逃就是半年时间。可是这个曾经全村第一,妇孺皆知的好学生真的就这样辍学了吗?从他日后的经历来看,这次辍学只是他曲折求学路上的第一个弯道而已。 ? ? 打工生活和校园生活截然不同,一想到同学们还在课堂朗读着课文,自己却在当保安,他开始思虑自己的未来。“难道我真的就当个保安了吗?不。”他选择回头了。 ? ? 自幼喜欢文学的他,这次回到校园,终于遇见了让他痴狂的诗歌。像常萍老师说的一样,诗人是敏感的,杨泽西说自己比较敏感,有些感触想法说不出来,只能通过文字写出来。回到校园,他见到了学习刊物《疯狂阅读》,他几乎把每一期《疯狂阅读》里的诗歌都摘抄下来。那些诗歌比较歌词化,他开始模仿写作简单的诗句。 ? ? 高二时候,他第一次尝试着将自己原创的诗,投到《疯狂阅读》的邮箱里,没想到,一投就中,人家还给了他三十元的稿费。“当时高兴得不得了。”他笑了。打那儿起,他觉得写东西还能有回报,就开始了研究诗歌的道路。最先买了一本泰戈尔的诗集,书店里几乎没有诗集这类书籍,除了一本《中国当代优秀诗歌100首选集》,剩下的就是学生的复习资料,那里面摘录的是舒婷、北岛、海子等诗人的诗,这也是他最初接触到的一些现代诗歌。 ? ?“最疯狂的时候是高二,上面上着数学课,下面拿两张稿纸,窗外下着鹅毛大雪,灵感来了,写极速体育:“雪”方面的诗,老师过来,马上用课本盖住,老师一走继续写。”平时同学都在看篮球报或明星杂志,唯独他的书桌里永远放着一本诗集,上课也看,下课也看,一回家就坐在屋子里写诗。 ? ? 高考备考时候,别人都在背生物知识,而他却在朗诵北岛的《回答》,老师没收了他的诗集。那年高考,他落榜了。 2.救命稻草 ? ? ?老师劝他再复习一年,起码考个二本学校。 ? ? “进班就是做题,每天都在做题,压力大了,受不了,我就写诗歌,但班主任怕我‘不务正业’耽误了学习,就批评我。”他现在想来,在那样的环境里,唯有诗歌是他最大的安慰,幸好有一位语文老师支持他。每周上交的语文小作文,杨泽西的诗歌必被老师选中在课堂上朗读。其中那篇《我的痴人梦》一共写了八页纸,老师竟一字一句的把它读完了,非常感动,说了很多鼓励他的话,希望他把这个梦想坚持下去。 ? ? “高四”时候,他下定决心,努力起来,从三百分进步到了四百多分,但这与其他优秀学生的分数相比,依然是个“前途渺茫”的成绩。他第二次想要辍学了。快放寒假的时候,他再次离开了校园。 ? ? 看来他不能继续上学了,难道就要从此和他的学生生涯告别了吗?大年初六,他跟着发小,坐大巴到深圳一电子厂去打工了。尽管已经身为打工人,他依然没有放弃文学,周末,他就在自己的屋子里看买来的散文集,诗集,偶尔和工友出去游玩。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一个月了,他本不再想学校的事儿了,班主任的一个电话又“扰乱”了他短暂而辛劳的生活。电话里,班主任说杨泽西在《疯狂作文》上投的两首诗被选上了,稿费单和样刊邮到学校了,让他去取。 ? ? 不是因为那六十元的稿费,是那个文学梦又一次触动了他。“要回去吗?我现在做的对吗?上学上了这么多年学难道就要这样结束,永远当个打工仔吗?不去大学看看吗?”杨泽西夜不能寐,一个个问题拷打着他,曾经放出豪言,要在大学里出一本诗集的那个杨泽西现在高中就要辍学了吗?终于,那个文学梦,又将他拉了回去。 ? ? 回家的路上,他觉得自己太惨了,一个人哭得稀里哗啦。那天正是2013年3月26日,诗人海子的忌日,杨泽西记得很清楚。 ? ? 下了车,杨泽西直奔学校,再次重回校园。已经是4月初,他只有两个月的复习时间了。他什么也不想了,只想考个大学,选择个环境好点的,能研究诗歌的大学。他死死抓着诗歌不放,打心里觉得那就是他的救命稻草。 3.给自己一个交代 ? ? “我相信命运,最终它还是让你走上了这条路,好像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他来到河大,这里深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了他,他觉得自己来对地方了。 ? ? 进入大学,杨泽西才算正式开始写诗。第一次去图书馆,他整个人都诧异了:“怎么这么多书,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诗集,真是一个精神的饕餮之宴啊。”他发誓大学期间,一定要读完图书馆里所有的诗集。 ? ? 最痴迷的是大一期间,他几乎每天待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九个小时,有时候中午都不吃饭,累了就把书铺在地上睡,醒了继续看。冬天,室外零下十几度,他每天自己激励自己,不能因为天气,就不去了;夏天,再毒的烈日,他同样坚持着。“当时都疯了。”有时候,他也会感觉很烦躁无味,没有人与他沟通交流,晚上回宿舍,想到别人在宿舍里看电影、玩游戏,自己却把自己搞的这么累,他哭了。而这时,只有诗歌能给他安慰。 ? ?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真正的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也正在将你和众人区分开来,因为大多数人并无深刻的爱好,这是事实也是现实。”《第三面》的编辑体会到了杨泽西的孤苦,在序言里这样写着。 ? ? 杨泽西最厉害的时候,一天写了六首诗,用手机打字,写到夜里三点。早晨,听着励志的音乐,继续去研究诗歌,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自己打动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在他的意识里,人生也就是这样的。 ? ? 本来打算大四出诗集,又因为将要去实习了,经过一段考虑,他将自己的诗歌做了整理,以时间为轴,以倒叙形式整合成集。 ? ? 一次颁奖典礼上,杨泽西结识了帮助他出版诗集的学长,那个学长是搞出版的,就这样诗集《第三面》水到渠成地出版了。 ? ? “大学快结束了,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大家一个交代,我每天早出晚归的,让大家知道我在做什么。”他要以此诗集证明自己。 4.一切都不是偶然 ? ? 拿到印刷好的诗集,杨泽西开始了摆地摊卖书,起初,他们只是在一些人少的地方摆,没有人买。他想自己要大胆起来,敢于走到人前面去,拽起海报,来到大礼堂广场上,海报一铺,诗集一摆,歌曲一放,舍友吉他一弹,终于,来往的人注意到这个“行为表演”了。 ? ? 人们逐渐围观过来,有一位图书馆的老师第一个买了杨泽西的诗集,之后又有一位老师买了《第三面》。随后,他们又来到十号楼前,那儿正有一块长桌子,他们就在那里下卖起、宣传起诗集来。来来往往的学生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举动,众多的人凑上去观看,询问。 ? ? 一边摆地摊,另一边他开始寻求老师的帮助,他做的最多的就是敲领导的门,一个一个,终于有人帮他,给他做采访,在校报上帮助他宣传。 ? ? 在新校区,下沉广场处卖书的老板得知杨泽西的情况,曾经热爱并创作过诗歌的老板,愿意免费帮助他包装诗集,在自己的摊位上宣传售卖《第三面》。 ? ? 5月16日,他去了河南大学图书馆,从门卫一直问到里面的主任,将自己的诗集选了八本赠与校图书馆珍藏。图书馆的老师欣然接受了,并对他的这种精神表示肯定。当天下午,他又赶到老校区附近的“诗云书社”,购买了二百多元的诗歌散文图书,说服书社管理员,帮助他在诗云书社宣传《第三面》;接着他又在民生学院的操场上进行现场售卖,室友弹着吉他,他宣传着自己的诗集。他觉得很快乐。 5.杨泽西的第三面 ? ? 杨泽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并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下那些点滴灵感。他说自己的诗都是真实的,每个诗,细细讲起来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 ? 诗集中第一首诗叫《现磨豆浆》,正是许多人每天早晨走在街上会遇到的场景,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我”已经习惯于每天喝一杯现磨的豆浆/喝下安逸和轻松,喝下沉默与妥协/喝下二十四小时的麻醉与迷失/“我”看大家都是这样。从一天的开始/就用现实的搅拌机把自己完全打碎/饮下自己轻薄的骨头 ? ? 这首诗创作于2016年4月16日。杨泽西感受到如今许多人都沉浸在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氛围里,渐渐的没了自己的骨头,就像豆子一样粉碎了自己的骨头成为一杯沉默而妥协的豆浆。他在短诗《蚊子》中写,“我不怕蚊虫叮咬,我的血液和营养它可以吸走,但我骨头的重量不会因此而消减丝毫”。他希望大家守住自己的“骨头”,因为能支撑起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的“骨头”。 ? ? 杨泽西的这本诗集刚开始整理时,编辑决定用画家胄十的画作为封面,那幅画大概画的是一头猪在教一群人蓝天的意义是什么?编辑认为这种强烈反讽正是杨泽西的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主题,对社会人群虚伪的无情揭露,这种底色虽然因较少的社会经验而缺少骨肉的丰满,但是批判意识已十分具体和明晰。 ? ? 杨泽西把自己的诗人情怀无处不在地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寒假里,他回到家,先跑去奶奶的屋子,看到一屋子人,老的,少的,这样的场景让他觉得整个生命的缩影都在这屋子里了。当夜,他创作了诗歌《故乡老了》,参加学校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 ? 他留意着生活中的每一寸温暖,每一丝感动,用自己的诗句将其织成一个大茧,真正的杨泽西就待在其中。“孤独是他的全部财产”,那就是他的第三面,“第一面是积极,留给了别人;第二面是消极,留给了自己;真正的杨泽西在第三面里。” 《第三面》诗歌摘录 《命运》 我把诗集拿到炉火前读就 以此来温暖它。我觉得这些文字 它们比我还要冷 昨夜的雪下得太像一场雪了 它在自己的苍茫中迷了路 这是我没有用心接住它的过错 笑我的人 他们现在不笑我了 改去笑了别人 他们的笑或许从一开始就很纯粹 只是我把这笑 故意译成了它最原始的状态:哭 原谅那些中途离去的人 也原谅我自己。或深或浅的脚印 构成了我们来回走过的路 只有在醉的时候 我才感觉到清醒 只有把脏腑彻底撕裂 我才感觉到心的完整存在 能称之为命运的 就是我赤脚走在 自己给自己摆放的刀刃上 最后,把刀刃一截一截走断 《故乡老了》 我知道,故乡它是有生命和体温的 它会老。但我没想到它会老的这么快 半年的时间 它就老的快要认不出我的模样了 这次我从外地回来 先是村头的老黄狗追着咬我 路旁的大白鹅伸着脖子撵我 枝头的两只麻雀看见我扑棱一声就飞走了 就连我最熟悉的那一块木桩 也说我比它还要瘦,不是半年前的模样了 爱和我打招呼的李奶奶也痴呆了 见了我,两眼和死水一样,不说话 我爷爷竟不知什么时候拄起了拐杖 听奶奶说,那个打了一辈子光棍的老邻居 前几天刚走。村民们一块儿把他埋了 从此,便再也看不到那支浓浓升起的炊烟了 老的最快的就是我的父母 我差点没能及时叫出“爸妈” 我不知道故乡会老的这么快 趁我不在的时候—— 把村里的一草一木、一鸭一狗都加速衰老 老的我都快要认不出它们了 我不知道故乡还会继续老到什么程度 会不会也会患上老年痴呆症 等我下次回来的时候 它便再也叫不出我的名字 《雪》 在没有雪的时候想起雪并提及雪 在没有开始的时候便提及结束 在没有病危之时就谈论死亡 养一株玫瑰,只为单独观看 它凋谢的全过程—— 以冷塑心,我所以炽热 对于雪,这次 不谈论它的轻,也不谈论它的白 不谈论它如何让人间开出最白的花 我们谈论雪,常常说的是它的整体 一大片、一大堆的雪花堆积 每一片雪都是它单独的自己 单独的思想和灵魂 你放大一片雪花就会发现 它的完整和棱角分明 我选择加入“人”的行列 但我不选择做“人” 每一片雪花都可以如此的纯白 全在于这一点 ? ? 诗集作者简介:杨泽西,男,现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3级广告学在校学生,开封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高校征文大赛"宋韵杯”特等奖、"无界之春”征文大赛二等奖、 “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三等奖、“河南高校青年作家”称号、“盛京文学奖.冬季赛”诗歌奖、“甘肃网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邯郸大学生诗歌节”优秀奖、第二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三等奖、“长江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大别山十佳新锐诗人奖”、首届元象诗歌奖等奖项。在《参花》、《河南大学报》、《贵州文学》、《华语诗刊》、《辽西风》、《2015现代诗经100首》、《巢》、《河南诗人》、《星河》、《诗歌月刊》等发表过诗歌。2016年5月,杨泽西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诗集《第三面》。
科传官方微信
科传官方微博